中国的传统礼仪内容-中礼记企业策划有限公司
Website Home

中国号称“礼仪之邦”,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,举凡宇宙之大、苍蝇之微,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,具体到衣食住行、生死嫁娶等,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。
礼的要求很多,在生活中,父子间要“上慈下孝”,兄弟间要“兄友弟恭”,夫妻间要“相敬如宾”,朋友间要“谦恭礼让”,邻居间要“守望相助”,等等;
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,礼不可废,礼是一种美德,少了礼节,便是道德败坏。
前几天,邻居的一位阿姨来串门,闲谈中,她说起自己女儿忤逆不孝;
我当时吓了一跳,她的女儿我是见过的,那时她还没有出嫁,是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孩,待人温柔有礼!
她是她母亲最小的孩子且是唯一的女儿,与母亲自然很亲热贴心;

这样的一个女孩,我倒是想象不出怎么会对母亲不孝。
于是我问她女儿如何不孝,她说女儿除夕没有上门给她拜年送红包,只是大年初一打了一个电话,让她心里很不舒服。
我恍然大悟,原来她老家的风俗是,嫁出的女儿理应赶在年内回门拜年;
我问她,你女儿知道这些俗礼吗,她想了想才说,她就算不懂也该问我呀?
我哑然;
二礼节者,顾名思义,谓有礼有节;
有礼即讲礼貌,待人要有恭敬的态度!
有节是守规矩,行事要有节度,不可过之,亦不可不及;
既要讲礼貌,就应该有个样子,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,反正这个“貌”是必须要有的;

只要表面毕恭毕敬,哪管你满肚子的恶毒心肠。
王熙凤对老祖宗小兄弟,姑娘妯娌等可是一个个礼数周到,友善亲热,尽管泼辣,礼却不失!

且不说她如何暗施毒计害尤二姐,能在表面上做出一副亲热友爱的样子来,这份功力已不可小觑。
小时候看电视,看到皇帝杖责臣子,臣子却还叩头谢恩,那时候觉得很奇怪,如今懂了?

皇恩浩荡,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,就算皇上要把你下狱处死,你还是要谢主龙恩,何况只是打上几板子。
谢就谢吧,谢一谢恩也是应该的,毕竟只是杖击不是上菜市口。
上菜市口也要庆幸只是砍头不是凌迟,也算是极大的恩典了。

最重要的是不要废了礼数规矩。

在心里,你尽可骂遍皇帝的祖宗十八代。
中国崇尚中庸之道,礼还有个节度,规矩一套一套的,做什么事该用什么样的规矩,那是绝对出不得差错的?

祭祀该杀几头牛几只羊,送礼该送几匹布几匹绢,这些都是有学问的,万万马虎不得。

三中国的礼节传统源远流长,且与政治密不可分。
从周公制礼乐起始,礼节就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,而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,只有合乎“礼”的才是合理的,否则便是大逆不道?
到了孔夫子,更是强调非礼勿视、非礼勿言、非礼勿听、非礼勿动!
这个“礼”,其实便是维护伦理道德、社会秩序的规范!
有礼,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,天子可稳坐宝位,至于礼崩乐坏,往往起自统治者的荒淫无道,这是无可奈何,谁叫自己订的规矩自己带头破坏,可也怨不得谁了?
天子犯法,尚与庶民同罪,何况这种事关礼制的大问题呢?
礼节可以表示出尊卑关系,并被当作是社会秩序的基础;
据说光绪年间,外国人送给慈禧一辆汽车,慈禧只坐了一回,就再也不肯坐了,因为她觉得让一个车夫坐在她前面是对她不敬,坏了礼数?
这只是一个笑谈,从中却可照出部分中国人的心态?
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,礼节甚至比身家性命都还重要;

老舍先生的《四世同堂》中的祈老太爷,不是在对待侵入者时还讲究礼数周全吗。

礼节,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,身可死,礼却不可废,这种精神,也足以标榜功德了。
四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礼节,虽然他们也有一套繁缛的礼仪,但却只用在宫廷和外交场合!
中国人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把礼节运用得炉火纯青;
比如说两个人同进一个门,一个伸手说:“请。
”另一个忙退后伸手说:“岂敢,还是您先请!
”如此双方推让几番,最后二人携手同进;
中国有一句老话:礼多人不怪;
要说中国的礼节,可也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了?
莫说经典中保存着“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”,除了统一的规范外,礼节还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表现形式有差异!
但有一点对所有重视礼节的人来说都毫无例外,那就是要显示出自己的确是懂礼节的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!
凶礼的内容有:以丧礼哀死亡;
以荒礼哀凶札。
以吊礼展祸灾;

以檜(gu)礼哀围败。
以恤礼展寇乱?
中国具有传统礼仪的古诗有:1、去年元会立班时,簪绂光辉与礼仪?
——四锡《元日》2、人不徒贵俭,而贵不礼;

——程本《子华子》3、幼也知孝让,居然合礼仪。
休疑汝尚小,须信我饶为。
——林同《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·张霸》4、礼之正于国家也,如权衡之于轻重也,如绳墨之于曲直也?
——荀子《荀子·富国》5、礼仪三百复三千,酬酢天机理必然!
寒即加衣饥即食,孰为末节孰为先?
——吕希哲《绝句》6、汉室鸿儒盛,邹堂大义明。

五千道德阐,三百礼仪成。
青紫方拾芥,黄金徒满籝!
谁知怀逸辩,重席冠群英?
——李峤《经》走亲访友:走,拜访、探望?

到各个亲戚朋友家拜访。
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我国民间各地的传统习俗,各地的风俗不同,时间安排和礼仪也有差异?
在我国河南民间,正月初二开始走亲访友;
有新婚者,初二走新亲!
无新亲者,初二走舅家,初三、初四回娘家为一般之常礼!

谚语有句有“初二外甥初四客”。

如果不走亲贺年,便为失礼。
新女婿偕新娘走年下亲戚讲究礼品,一般多为枣糕,或称枣花,有重一斤左右的也有重十斤的,多用大床单相裹;

接待走年亲的客人,均以过年所备食品相待,对于新亲,还要请陪客。
在安阳一带走亲拜年的外孙要在姥姥家抢”枣山”,抢得“枣山”以寓万事如意;
平常朋友间的互相拜访,不属于走亲访友,只是礼节上的往来应酬!

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礼尚往来。
往而不来,非礼也!
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!
”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!
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!

满意请采纳。
餐桌礼仪参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,要以长者为主,谦让主座给长者,酒店里的主座一般是离门最远的,或是背对主持台的为主座!

在家多是面对厨房门的为主,也可因居家摆设看出主座位置,以左为大。

中国的餐桌文化是一个交流的平台,不要闷头吃不说话,但也不要高谈阔论。
让菜不夹菜、祝酒不劝酒,春节的饭菜讲究年年有余,所以不要吃光桌上的菜肴?
拜年的时间选择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,节日期间不要过早,由于平时劳碌,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!
若过早登门拜年,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。
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,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,要提前到达,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,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;
拜年的礼品要根据拜年主要对象来选择得体的礼品,如果对拜年对象很了解,可选择对方喜欢的礼品,也算投其所好?

如不太了解可选择鲜花、水果、食品……也不会出错。
烟酒类要根据对象来确定,比如给奶奶拜年,送的却是奶奶不受用的烟酒,这个就没有意义了。
如果主人家里有小朋友也可适当选择孩子喜欢的礼品。

拜年时的聊天要领新年里要多说赞美的话,赞美老人的气色、健康、多给老人讲话的机会,对中青年要多赞美事业、健康、家庭关系,对孩子要多赞美聪慧、学业、礼貌懂事,多谈快乐的事情,少谈抱怨牢骚的话题,皆应“过年言好事,出口称吉祥”。

以谈对方为主,不要变成自己的表功会或是演讲场,玩笑调侃也应适可而止,要掌握好度。
如果对主人的家人不是太熟,也不要忽略,要主动问候打招呼;
做客的礼仪进门要根据亲朋好友家的环境请求换鞋!
对亲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(可提前了解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情况及称呼);
礼貌送上礼品;
到亲朋家做客,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,未经主人允许,不要主动到各个房间参观!
到亲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为主,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样随意。
与主人之间的聊天内容多以问候、寒暄,增进彼此感情为主;

先看了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,有些不敢苟同。
中国是礼仪之邦,这没错,但并不是凡传统的所谓“礼”都是好的,不然如果没有“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”的决心和行动,中华民族不会有今天的富强与繁荣;
我们要继承的到底是什么?
是“三纲五常”?

还是“二十四孝”。
是“贞洁烈女”。
还是“屈死不告官”?
凭心而论,有些个腐杇发臭的所谓伦理,已在“新文化运动”之后被扫进了历史的拉圾筒了!

总有些人把恶心当做美,传统的好东西要继承和发扬,但要注意区分,不要以为腐败的糟粕在现代还会有贩卖的市场。
中华民族的礼仪就是爱国爱家、尊老爱幼、尊师重教、和睦家庭等等,但现代的核心应该是尊纪守法?
过去家族式、家长式包揽一切的管理早已过时,正所谓“此一时彼一时”,不丢弃过去的“包袱”怎能走到今天繁荣的社会!
我们也看到有些个发扬“传统”的形式,可笑到怎么还会有什么市场;
相信不过是披上“皇帝的新衣”做个样子?
背个《三字经》还好,还有“继承传统”学什么《女戒》的,不知道还立不立“贞洁椑坊”缠不缠足呢?

一些人一边享受着现代社会科学发展带来的所有福利,一边咒骂着现代社会人心不古,以继承传统为名贩卖腐败糟粕。
历史的发展早已不古,以法治为准绳建立新的社会规则,以法律为所有社会活动为依据?
尽管任重道远,但必将发展成为未来之法治文明社会;